EASL 2023丨陈金军教授团队: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不良结局相关
肝硬化免疫功能障碍(Cirrhosis associated immune dysfunction,CAID)使得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患者具有非嗜肝病毒感染特征。该特征患者疾病进展和不良结果密切相关。人类细小病毒B19(B19V)是一种非嗜肝性病毒,目前在肝硬化患者中未见报道,其潜在的致病作用仍然未知。本研究旨在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中B19V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2023年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年会-国际肝脏大会(ILC 2023)将于2023年6月21-2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教授团队在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B19V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结果。肝胆相照平台特邀陈金军教授对该研究进行分享。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从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中纳入急性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使用新一代宏基因组测序(mNGS)检测入组患者的血浆中微生物游离DNA。同时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验数据,抗生素治疗、住院期间疾病进展以及90天随访情况。
根据血浆mNGS检测结果,排除其他病原感染患者,将最终纳入分析患者分为“B19V阳性”组和“B19V阴性”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B19V感染患者和未感染患者移植后28天的死亡率。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273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52±11岁,男性占81.3%。HBV(71.1%)是肝硬化的常见病因。10例(3.7%)患者血浆中检出B19V,他们被划分为“B19V阳性”组。此外,83例(30.4%)患者血浆中未检测到任何病原体,28例(10.3%)患者仅检测到HBV;他们被归为“B19V阴性”组。
与“B19V阴性”组相比,“B19V阳性”组发热患者比例更高(图A)。“B19V阳性”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19V阴性”组(73.8±18.6 g/L vs 104.2±25.3 g/L, p < 0.001)。“B19V阳性”组出现严重贫血的比例较高(图B),而两组间急性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0.0% vs 14.4%,p = 0.991)。
“B19V阳性”组的未明确部位感染比例明显高于“B19V阴性”组(60.0% vs 23.1%, p = 0.048)。“B19V阳性”组接受经验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图C),感染治愈率明显低于“B19V阴性”组(图C)。此外,“B19V阳性”组急性肾衰竭发生率高于“B19V阴性”组(50.0% vs 14.4%,p = 0.016)。
生存分析显示,感染B19V的患者28天死亡率明显高于未感染B19V的患者(图D)。
研究结论
B19V感染可能与肝硬化患者不良结局相关,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贫血、抗生素治疗应答不佳。这表明常规B19V筛查可能有利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
研究者说
陈金军 教授
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感染管理,我们既往一直关注于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处理,本研究在此类患者的感染治疗上给我们新启示,即在抗菌治疗同时,对高危人群(发热、严重贫血以及抗菌素治疗应答不佳患者)应尽早进行细小病毒筛查。但此研究样本量较小,同时细小病毒感染发生率低,结论是否可以推广有待于前瞻性大样本高质量队列来验。
第一作者简介
洪畅泽
全日制博士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注失代偿肝硬化感染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
专家简介
陈金军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副主任兼增城分院肝病科主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临床上主要负责肝衰竭及复杂肝硬化的管理及脂肪性肝病的诊治。
学术任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广东省感染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等。
研究主要关注终末期肝病肝衰竭,包括感染和凝血障碍及门静脉高压等。曾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牵头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一项。近5年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并与骆抗先教授共同编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第四版。
整理/肝胆相照平台
审校/陈金军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