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希恩教授荣获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6月11日,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的“2021和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桂希恩教授荣获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图片来源: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公号
据悉,“吴阶平医学奖”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下,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高级别奖项,主要奖励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传承与弘扬像吴阶平院士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和为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桂希恩教授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1937年。1960年,自武汉医学院毕业后,志愿赴青海省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疗工作。1976年,返回武汉,到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工作。现为湖北省艾滋病临床培训指导中心名誉主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首席顾问。
1960年,23岁的桂希恩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志愿赴青海省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疗工作。在青海工作的16年,他参加当地的医疗和防疫工作,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发现了某些地区“粗脖子病”流行的病因,通过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图为桂教授在青海和当地老乡合影。
桂希恩教授在艾滋病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上做出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发现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成为拉响艾滋病警报的第一人,被评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桂希恩凭借一名传染科医生的直觉和职业敏感,凭着一个医生的良知和高度的责任心,克服困难阻力,自带检测设备到村庄为村民采集血样,为生病的村民带去药品。凭着顽强毅力和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他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数十次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调查研究,为病人送医送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图为桂教授亲自搬运药品前往火车站
桂希恩整理了第一手原始艾滋病检测资料和青壮年村民的死亡情况,并将这一情况上报原国家卫生部,并预测该村庄的病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唤醒了老百姓对艾滋病的认识,从对艾滋病人的恐惧、歧视到关心艾滋病、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
2004年6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亲自登门到家中看望桂希恩教授。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你的事迹令我很感动,你是一个好医生!”
桂希恩发现艾滋病高发区,不仅揭示了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之众,而且还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国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这对中国防治艾滋病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为桂希恩教授在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现场。
——他在艾滋病还没被大众接纳的年代,大力倡导、积极参与艾滋病患者转介和协调工作
桂希恩教授不仅帮助千余例其他医院拒绝诊治的患者顺利接受有创检查和手术治疗。同时,为了证明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 2001年5月他将五位艾滋病病人接到家中,同吃同住了五天。
桂希恩教授还长期关心帮助受艾滋病影响的青少年成长。图为2014年桂教授在夏令营和孩子们谈心
——他将自己的科研创见与病人需求紧密结合,创下当时湖北省乃至我国医疗界的众多“第一”
为降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桂希恩教授还与国外专家联手实施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从2005年6月就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在湖北、河北、山西三省开展,经采取阻断措施后,母婴传播率从阻断前的36.8%下降到5%以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率先在100多万孕妇中开展艾滋病、乙肝及梅毒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目前该综合防治模式被政府采纳,在全国广泛开展。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他是我国首批将大剂量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治疗的临床专家;他深入湖北省血吸虫病疫区开创了综合防治工程,使得当地血吸虫病的感染率由30%降到4%以下,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指引了一个方向。他潜心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部分地区陆续报道“黑热病”发生,部分病人不治而亡。桂希恩教授多次深入发病地区开展科学调查,最终确定所谓“黑热病”其实是一种罕见的组织胞浆菌感染,从而避免了临床误诊。
让我们以桂希恩教授为榜样,大力弘扬吴阶平院士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科学家精神,为推动我国医学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THE END ——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策划 监制 / 张翼飞 编辑 / 吴一凡 部分来源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