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血压标准”公布,不再是120-80mmHg
2024"新血压标准"最新公布:
人体健康血压正常值:<130/85mmHg
偏高血压数值:130~139/85~89mmHg
一级高血压:这是初级的高血压阶段,血压通常在140-159/90-99mmHg之间。
二级高血压:此时,血压通常在160-180/100-110mmHg范围内。
三级高血压:这是最为严重的高血压阶段,血压超过180/110mmHg,或低压在110mmHg以上。
血压高不高,看脸就知道,脸上出现1种异常,警惕高血压找上门
1. 脸红
脸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日晒、吃辣、喝酒、精神压力过大、紧张和生气等情况都会导致脸红。然而,对于一些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脸部发红也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信号。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无缘无故地出现脸部发红的现象,建议尽早就医检查。
2. 鼻出血
高血压患者的脸部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特别是当高血压发展到引发脑出血时,鼻腔出血的现象会较为明显。由于局部出血严重,患者可能会有颅内压升高的现象,这样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发鼻腔出血。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及时检查身体是否存在脑出血,以便进行对症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3. 头痛
头痛是高血压的突出症状之一。当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时,血流受限,导致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头痛等不适症状。这种头痛实际上是大脑通过疼痛的方式提醒我们,高血压不仅仅是"无声的杀手",还会通过身体疼痛的形式显现其存在。
4. 出现耳鸣
血压不稳定并不断上升,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极大的刺激。长时间的高血压会破坏耳朵中的毛细血管,最终导致耳鸣的出现。耳鸣的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在两只耳朵,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应尽快就医检查。
什么时候开始降压?
● 正常高值血压及1级到3级高血压患者:
改善生活方式都是治疗的基础。这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旨在通过非药物手段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风险。
● 合并有心脑血管病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
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可以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考虑药物治疗。而对于1级高血压患者,若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肾脏病或靶器官损害,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若未合并这些疾病,但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未达标,也应考虑药物治疗。
● 2级和3级高血压患者:
无论其心血管风险水平如何,都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并同时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后,还需对血压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
● 健壮的65岁至80岁老年患者:
当收缩压在140至159 mmHg时,推荐进行药物治疗并改善生活方式。而对于收缩压超过160 mmHg的健壮老年患者,即使年龄超过80岁,也推荐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虚弱的老年患者,只要能够耐受,也应考虑药物治疗。
● 高龄老年人的降压治疗不再保守:
如果患者能耐受治疗,则年龄不再是限制因素。这一变化体现了医学界对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新认识,旨在通过更为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生活方式改变,不同级别高血压开始用药时间不同,不同年龄高血压目标不一样,不同合并疾病,高血压目标不一样。)
降压目标:
▼ 推荐目标:所有患者的初步降压目标应为<140/90 mmHg,包括老年人在内。
▼ 更低的目标:如果患者能耐受,大部分患者的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甚至更低。
▼ 舒张压目标: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目标均应降至<80 mmHg。
▼ 个性化标准:<65岁的患者,推荐的收缩压目标为120~130 mmHg。
▼ 老年人目标:对于≥65岁的患者,推荐的收缩压目标为130~140 mmHg,即随着年龄增加,目标值有所上升。
▼ 糖尿病患者:推荐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目标为130 mmHg或更低,但前提是患者能耐受,并需密切监测不良事件。
▼ 慢性肾病患者:目标血压为130~140 mmHg。
▼ 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后患者:目标血压为120~130 mmHg。
▼ 重要更新:新版指南明确指出,不应将诊室收缩压降至<120 mmHg。
最新的欧洲高血压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参考,高血压的定义仍为140/90 mmHg。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血压在130-140/80-90 mmHg范围内的人可以掉以轻心,这样的血压仍接近高血压的临界值,生活方式干预是必要的。
北京民众护理院的葛主任表示,无论是否患有高血压,我们都需要:
1.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盐分、脂肪和糖分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血压在健康范围。
2.戒烟限酒:烟草和过量饮酒会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戒烟和限酒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3.健康全面的营养饮食:均衡的饮食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有助于维持整体健康。
4.运动锻炼:定期的身体活动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帮助控制血压。
5.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6.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少压力,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 1